政协凤台县委员会
文史资料
我的位置: 主页 > 文史资料

抗战时期凤台县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10-17 阅读量: 作者:县政协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开展〈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的通知》精神和中共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部署,凤台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在中共凤台县委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具体承担调研任务,经过两年认真细致的调查、考证、研究,摸清了日本侵略凤台县所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概述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抗战期间,凤台县属于半沦陷地区,从1938年春日军轰炸凤台县飞机场开始,凤台县共遭受日军3次空袭,1次三里沟大屠杀,2次战争,县城及周边乡镇、公路水路沿线的居民,曾遭到日军的蹂躏,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凤台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惨重的代价。为了切实搞清这一历史事实,2006年7月初,成立了“凤台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领导小组”,中共凤台县委副书记赵春阳任组长,中共凤台县委办公室主任陈万新和中共凤台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岳锐任副组长,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苏中凤、谢齐成及各乡镇党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明确了此项工作由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负责牵头,乡镇由党政办公室主任参与,抽出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凤台县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领导小组”于2006年10月召开了专门会议,对课题调研进行部署,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并以凤办字[2006]20号文件下发全县。《实施意见》根据凤台县在抗战期间属于半沦陷区的实际,指出了凤台县抗战调研工作要在全县普遍调查走访的基础上,重点调查日军占领和经过的地区,即县城及周边乡镇、公路水路沿线的13个乡镇,做到人员、经费、任务三落实。

(二)调查走访,查寻资料。

2007年9月省里抗损调研培训班结束后,“凤台县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领导小组”又于2007年10月举办了“凤台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人员培训班”,全县56人参加培训学习。各乡镇也分别召开了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调查单位和人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查走访。全县共召开座谈会125次,重点调查走访了80岁以上的抗日战争亲历者58人,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贵的口碑资料,形成访问笔录36页,调查小结10份,拍摄照片9张。同时,由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牵头,全县共组织42人到县档案局查寻历史文字资料,先后查阅了由淮南抗日史料征集小组于1985年7月编印的《抗日史料》,由县政协文史委资料研究会1987年3月编印的系列丛书《州来古今》(1~6集),由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于1993年10月编印的《中共凤台党史》,由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1998年8月编印的《凤台县志》,由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凤台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于2005年编印的《淮上风云》,中共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于2007年9月编印的《血与火》等资料1500多页。复印资料300多页。2008年1~4月份,课题组又对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细致地核查。这些资料都较为翔实地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凤台县的一些具体事件,从而收集到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资料。

二、抗战前后凤台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变化的状况

(一)人口地理概况

凤台县地处安徽偏西北部,地跨淮河中游,西淝河在这里与淮河相交。1732年(清雍正十年)凤台建县时,县治所与寿州(今寿县)同城分治。即寿州城内西、南两门属州,北门属凤台县,东门为州、县分理。当时凤台县东邻怀远,北界蒙城,南接寿州,西北为阜阳。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90公里,面积5400平方公里。此境直至解放。1933年,凤台县耕地面积81.46万亩[①];1949年,凤台县解放后,全县耕地面积增加到169.56万亩。2007年底,凤台县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面积894平方公里,人口59.98万。

(二)抗战前后行政区划和政权兴废

1932年,凤台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划有3个区。1938年,凤台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划有2个区,52个乡[②]。1940年5月,凤台县境是“三分天下”:淮河以南是日军势力范围、淮北大部属于国民党、潘集等地有小块抗日根据地。日伪县政府成立县自卫团,辖自卫大队400余人枪,驻守淮河东资寿寺、夏家湾一带。在日占区的区、乡建立自卫队,同期,还成立了伪警察局和伪特高队。日军投降时被消灭。1946年,划有2个区,17个乡。抗日战争胜利后,属于淮南专员公署。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属阜阳专员公署。1977年1月20日,划属淮南市管辖至今。

(三)抗战前后人口和社会经济变化状况

1919年,凤台县有113775户,689800人。1934年,凤台县有76477户,528336人。1947年,全县有55250户,419377人[③]。1938年前,全县农业以旱粮作物为主。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生,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大豆、芝麻等,农民还养殖牛、猪、羊、鸡、鸭等家禽。人民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由于凤台县滨临淮河,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经贸较为发达,物产较为丰富,当时有油坊、酱园作坊、石印馆、丝织坊、手工烟厂、日杂百货、金、银、铜、铁、锡业作坊、食品加工业、盐业、衡器制造业、中西药店、酒店、茶楼、旅社、浴池、理发、照像等近30种行业,遍及全城,古老而文明的州来古城呈现出一派生意兴盛,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从1938年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凤台县共遭受日军3次空袭,1次三里沟大屠杀,2次战争烧杀等毁灭性的破坏,县城及周边乡镇、公路水路沿线居民的房屋被烧毁、粮食被抢、妇女被奸淫、牛猪羊鸡等被抢走、田地被破坏、人口被杀害,造成全县人口总数急剧下降、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秩序紊乱、生产落后、物资匮乏、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使古老而文明的州来古城到解放前夕已满目疮痍而被喻为“破猪圈”了。

三、日军侵略罪行

(一)狂轰滥炸

1、日军在未占领凤台县前,就派飞机对凤台县城、水陆交通要道进行了野蛮轰炸。1938年春天的一个上午,3架日军飞机由县城东北方向飞来,投下了数颗炸弹,轰炸了凤台城西北郊的飞机场。该飞机场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投入3000块银元,在凤台县城西北郊修建的一个两公里见方的简易飞机场。

2、1938年5月初,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北上山东省抗日,当时凤台县国民党政府,奉命调集民船数百条,花2000块银元,在县城西南角的三官楼前,搭起一座浮桥,供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渡河北上。5月7日晚,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到达凤台渡河北上。第二天凌晨由东北方向飞来日军飞机1架,较长时间在凤台县城上空盘旋侦察,投下两颗炸弹,当场炸死城关居民张敬和等人。这天上午8时许,又有6架双翼轰炸机,再次从东北飞到凤台城上空,3架向南,3架向北,沿水陆各路各街道狂轰滥炸。当时的凤台城一片火海,浓烟滚滚,市民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接着,日军飞机把轰炸的重点放到了沿淮河一线。日军首先轰炸了供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渡河北上的浮桥。同时,轰炸了远近数十里的民船、渡船、商用船等。有一些渡船,在轰炸开始时接送城关居民过河逃难,被俯冲下来的飞机炸死。当时淮河上到处漂流着船板、货物和尸体。当天下午3时许,日军飞机又沿公路轰炸了武集、丁集、马店、杨村、张集、观音、顾桥、桂集。这次轰炸造成直接人口伤亡、失踪700多人[④]。炸毁船(包括渡船、货船及渔船)200多条,房屋300多间,骡马、牲畜等家畜1500多头,炸毁粮食1100多万斤,居民财产损失200多万元,社会财产损失近2000万元。就连一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乾隆年间投资1300多两黄金兴建的杨村大桥也未能幸免,同时被炸毁的还有顾桥镇的港河大桥[⑤]。

3、1938年农历5月20日,当时国民党某部驻扎在顾桥,日军得知这一情报后,就派飞机3架对顾桥、桂集、马店一带进行轰炸。重点是对顾桥进行轰炸,投炸弹20多颗,炸毁房屋30多间,炸死了曹邪子,刘士国的儿子,韩医生等30余人(含国民党部队人员6人)。刘士国、朱文典、五号钱等10余人受伤。炸毁粮行2家,损失粮食30000多公斤[⑥]。

(二)大肆烧杀

1、1938年6月2日,千余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由蒙城方向南犯凤台。当晚其中一路驻扎在北王集、童圩、童集、古店四村,另一路驻丁集。二路日军仅住一夜就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住在北王集的杀猪户王振生,因拒绝将家里的四头猪杀给日军吃,被日军拉到李志远家的院里,绑在树上用刺刀从肚子上活活刺死。接着日军又杀了11头牛、56头猪、400多只鸡。[⑦]

2、1938年6月3日上午10点左右,在飞机轰炸和炮击县城的同时,日军主力部队同城内的守军进行了激战。当时,凤台城内并无正规军,只有大约300名桂系部队伤兵,临时由漆道征(桂系部队的副师长)任团长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荣誉团,另一支是国民党县长马馨亭兼大队长的县常备自卫队,共同在北岸黄土岭抵御日军。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和俯冲扫射,荣誉团和自卫大队伤亡严重,坚持到当天下午四时抢渡淮河南撤。日军侵占了凤台城,日军进城的当晚四处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除了十几间不易着火的瓦房,大街小巷几乎全被烧光,仅中山街就烧掉房屋2500多间[⑧],城区居民住宅共烧毁5250间[⑨]。东门外一家姓王的躲在防空洞里,被日本侵略军一把火全烧死在洞里。住在岳家台子上的一常年瘫痪的陈老奶奶和一个流亡到本县讨饭的聋老奶奶没有逃出,结果这两位年近花甲的病残老人,遭到了日本侵略军强奸。日军驻凤台县城20多天撤退后。昔日繁闹的中山街,已是满目焦土,一堆废墟,到处可见被日军杀死居民的腐烂的尸体。日军临走时还抓了一些人,给他们挑抢来的东西往淮河南岸送,临上船时,吴乐德在后面没有上日军的船,想往回跑,被日军发现,打死在河沿边,日军又把吴乐德一脚踢到河里,连遗体都没收回来[⑩]。

3、1938年9月2日,日军数百人在日本联军司令凡乔仁的率领下分乘汽艇数十艘,由田家庵逆淮水西犯凤台,从城东北的大流口、马家湾登陆。此时守城的国民党县政府和守军,不战而逃。日军进城如入无人之地。当时城内的居民大都已经逃离,日军进城除实行“三光政策”外,开始推行“以华制华”,组织“维持会”。日军驻凤台县城两个多月,于同年11月14日撤离,撤离时在女子小学院内活埋了丁秃子、张德杨二人,在东老滩杀害了居民李茂旭、陈怀善二人[11]。

4、1939年11月4日,日军百余人和伪军四百人,分乘汽艇七十余艘,由大流口登陆,中午时分日军闯进凤台城。日军侵占凤台城时间仅为一天,当天下午撤走时,抓走了国民党联保主任王干卿父子,杀害于董岗的河口,抛尸于淮河中[12]。

5、日军三里沟大屠杀所犯下的罪行。 三里沟当时是凤台县城北边紧靠淮河的门户。为防御日军来犯,国民党一直有军队驻守。先是路家云的别动队,日军血洗三里沟前一天下午,别动队撤离,由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一个连进驻。保六团进驻后,随即加修工事,并在来滚寺、黄泥塘、后岗,架起三挺重机枪防守。

1940年5月21日深夜,驻田家庵日军数百人,乘汽艇在抱河头登陆。当日军接近保六团工事时,遭到保六团阻击,日军败退下去。之后,他们遂向驻守寿县日军呼救。5月22日凌晨,寿县日军进入凤台,因寡不敌众,保六团被迫向桂集撤去。

保六团撤走后,日军进了三里沟村,荷枪实弹,杀气腾腾,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好东西就抢。胡广水是村里第一个在日军刺刀下惨死者。日军搜查到胡志让家,躲在磨屋的胡志让和大儿子胡廷友,还有同院里的小黑子、胡贺三等8人,全部被杀死。胡恩华的母亲胡袁氏,抱着胡恩华躲在牛槽里,日军发现后,一刀刺去,穿通了胡母的背胸,直刺到胡恩华的脊背,胡母当即死去。李士洋的祖母李余氏,见日军烧自家房子,上前阻拦,被日军按倒

在牛槽里,盖上麦秸,压上石头,点火活活烧死。蒋炳文的母亲蒋陈氏,拉着毛驴逃难,遇到了日军,被日军一刺刀刺死,临死手里还攥着驴绳不放。有个叫小嘎嘎的,见哥哥大水被日军刺死,仇恨万分,上前去夺日军刺刀,被日军猛一用力,攥刀的十个手指全被割断,狠毒的日军跑上前去又用刀刺进他的太阳穴,小嘎嘎即刻死去。隐藏在长满芦荻的后大塘和卜家沟的男女老少,也没能躲过这场劫难,在日军的乱枪扫射、手榴弹轰炸和刺刀的屠杀下,鲜血染红了塘水,卜家沟布满了尸体。在这次大屠杀中,全村500多人,被日军杀死84人,死伤100余人。其中胡东标、胡黑三和胡焕如3家被杀绝。胡焕典一家8口,除他在阜阳上学幸存外,其余全被杀死。蒋炳文一家7口被杀死5口,只剩下两个小孩。全庄500多间房屋被烧,财物几乎被抢劫一空。[13]

6、日军占领凤台县城期间惨绝人寰的屠杀。1940年5月,日军第四次占领凤台,直至1945年8月投降。在凤台县城内设司令部称“洪部”在文殊阜上黉学内,主炮楼五层,可东控淮河,西瞰全城,周围有铁丝网、壕沟和四座碉堡,碉堡下层设有监狱、水牢、剥皮所,很多抗日志士就惨死在这里。大西门外的两个青年,走路时与日本兵迎面相遇,就以对皇军不敬礼为罪名,被抓到“洪部”审讯,毒刑拷打,放狼犬撕咬,将两青年整治得死去活来,最后枪杀于东老滩。中山街商民张济远,无故被拘押到“洪部”,先用辣椒水灌鼻孔,后又罚他喝凉水,喝到肚子胀得不能动时,日军便站在张的肚子上又跳又踏,踩得清水从张的鼻孔中喷出,然后拖到水牢中折磨至死。有一名日军醉酒后拿着战刀在街上行人的脖子上试刀,还问“皇军的刺刀快不快?”答“快”方能放过。有一个被试刀者是孩子,吓得呆若木鸡,不由得说了“不快”二字,遂被杀死。居民张德扬死得更惨:日军先把张带到新街的女子小学院内,令其挖坑自埋,待土埋到胸部时,日军用刺刀对准张的喉咙,活活刺死。对于有爱国嫌疑者,他们更不放过。1942年冬,日军到孤山一带“扫荡”,在陈郢子抓到了国民党凤台县政府的谍报员王某,并将他带到“洪部”,严刑逼供,王至死不说,日军惨无人道地先截去其四肢,后又将其大卸八块。被一起抓去的陈郢子陈希文,大腿上也被打掉了两块肉,因花钱保释才免于惨死。日军还与汉奸二疤拉勾结,无故残杀了商民张巨源、张孟玉、王郁文、邱伯华、王辙芝、米文汉以及缪兰亭等7人。[14]

(三)奸淫妇女

日军在凤台大肆烧杀的同时,还对妇女进行奸污。1938年6月2日,日军由蒙城方向

南犯凤台。当晚其中一路驻扎在北王集、童圩、童集、古店四村,另一路驻丁集。二路日军仅住一夜就强奸妇女27人[15]。古店街北头一个寡妇,被日军轮奸。 1938年6月3日,日军第一次侵占凤台县城,全城大部分居民都已经逃离。一常年瘫痪的陈老奶奶和一个流亡到本县讨饭的聋老奶奶没有逃出,结果这两位年近花甲的病残老人,遭到了日本侵略军强奸。[16]

日军盘踞凤台县城8年,强奸妇女100多人,奸后自杀的20多人。以至于妇女出门都女扮男装。[17]

(四)经济掠夺

日军占领凤台后,极其疯狂地进行经济掠夺,控制凤台的金融,倾销日货。日军在凤台开设了东济、日中、丸善、日福、淮河等五家洋行,控制了凤台的全部金融市场。同时还利用日货和鸦片来收购和垄断各类金属。还常与汪伪军到城外刘集等周边乡镇抢粮抢物,闹得鸡犬不宁。他们在硖山口设立交易所,低价收购黄豆、豆油、豆饼、铜板、银元,把日制香烟、盘纸以及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卖给凤台百姓,还在山口设立煤油行、盐行、牛皮行等,实行经济掠夺。日军仅从城关商民手中抢走的布就有38匹,新闻纸15令,小麦30石[18]。他们除了公开与卖国的汪伪军勾结抢掠外,还与国民党何柱国的十五集团军驻在凤台、曹集一带的“二杨”(杨威、杨立言)大褂队暗中串通一气,“二杨”把抢掠来的大批土特产低价卖给日军,日军把走私过来的烟土、海洛因等,指使大褂队武装护送,包送包销。

(五)鸦片妓院

日军侵占凤台期间,还强迫农民种植鸦片,吸食鸦片。维持会长吴会堂、伪中市镇长魏养拙命令心腹在城内大肆开设烟馆、海洛因行,一时间城里乡下吸大烟成风,酿成了众多的家庭悲剧。地方汉奸为了讨好日军,在县城设立了妓院。弄一些娼妓供日军淫乐。

(六)汉奸特务统治

日军侵占凤台期间,推行“以华制华”的策略,收买汉奸残害人民。日本军事占领凤台县城后,一开始就和汪精卫的南京卖国政府向凤台派来五任伪县长互相勾结。他们在交通要道、沿河港岸,均设有岗哨,对过往商贩敲诈勒索,巧取豪夺;对不出门的富户上门绑架。孤山的张国珍被绑架到城里,伪军送他到“洪部”审讯,找不到罪名,强行索要硬币千元,张家卖地30亩,如数凑齐才得生还。[19]

日本侵略军真正的耳目是直接豢养的特务队,十分残忍。其头目先后是缪子香、李简谷(二疤拉)、张济航(又名张海樵)和王少亭(又名王松子)。他们与日军狼狈为奸,充当日伪军奴役凤台人民的鹰犬。特务队员平时化装成商贩、货郎到处打探情报,随时密报日军,被报告人立即遭杀身之祸。1942年春桂集逢庙会,市民张祥祯、张德会等去参加义演,不知为何触犯了特务头目王少亭,王少亭就指使其爪牙把张德会逮捕送交日军,被日军装进麻袋里用乱刀捅死。

(七)奴化教育

作为军事占领和政治奴役的补充,是日军对凤台人民的文化侵略。日本侵略军抓住教育阵地宣传奴化思想,在普通教育中推行统一的日编教材,强迫儿童学日语,删除中国历史课。日军还在老文化馆附近的空场上放映宣传日本“国威”的无声电影,宣扬武士道精神,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毒化市民。

(八)推行帮会、迷信

日军还推行帮会、迷信活动,至使城乡间的帮会组织横行。青红帮内有“驾海卫”、“江淮泗”、“兴武六”三邦,俗称三番子。还公开设立一贯道、五仙坛。日军支持这些邦会的交换条件是要帮会组织拥护日军在凤台的统治。当时的三番头子兼点传师侯进山就公开于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大肆“募捐”,美其名曰“消灾钱”,其实是为日军“进贡”。

四、抗战时期凤台县人口伤亡情况

从1938年春到1945年8月15日,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侵略和“三光政策”,凤台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经受了史无前例的深重灾难。经查阅凤台县历史档案和对全县58位80岁以上的幸存者调查统计汇总:凤台县共伤亡5536人[20],其中遭杀害(含国民党军队战死人员)724人,致重伤86人,轻伤24人,失踪60人。遭日军强奸、轮奸的妇女、幼女127人,奸后自杀的20多人,因跑日军反而流落异地他乡的更是不计其数。[21]

(一)直接人口伤亡

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直接人口伤亡表

抗战时期凤台县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报告(图1)类别年代

死亡

不明

不明

失踪

不明

合计





1938

78

30

4

495

11

8

2

81

26

11



746

1939

2












2

1940

65

21

8


13

3

2


3




115

1941

4












4

1942

7












7

1943

2

1











3

1944

6












6

1945

1












1

小计

165

52

12

495

24

11

4

81

29

11



884

1、直接伤亡主要人群 抗战期间,日军侵略给凤台县社会各阶层都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在各类人员伤亡中,首先,是城乡居民伤亡所占比例最大,凤台县居民人员直接伤亡804人,占全县抗战期间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91%。(1)1938年5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造成凤台县城乡居民直接伤亡人数最多。据调查了解,被日军3架沿水路轰炸的飞机炸死炸伤630多人,大都是县城及周边渡河逃难的居民。当天下午3时许,日军飞机又沿公路轰炸了武集、丁集、马店、杨村、张集、观音、顾桥、桂集,炸死炸伤100多人,除国民党部队6人外,其余全是村民。这次轰炸共造成凤台县居民直接人口伤亡、失踪660多人[22]。(2)1938年6月3日,日军用飞机轰炸和炮击县城,当晚放火烧毁了县城,凤台城关居民被烧死20多人[23]。(3)在1940年5月21日,日军进攻凤台县城,制造“三里沟大屠杀”,三里沟村民造成直接伤亡84人,伤残人口13人,失踪村民3人[24]。占1940年全县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90%。(4)1940年5月至1945年8月,日军占领凤台期间,居民被残杀20人(其中被活埋的10人),100多当地妇女被日军强奸,奸后自杀的当地妇女20多人[25]。

其次,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人员直接伤亡86人[26],占全县抗战期间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9%。(1)在1938年6月3日10点左右,日军飞机轰炸和炮击县城,同城内的国民党荣誉团和自卫大队进行了激战。荣誉团和自卫大队坚持到当天下午四时抢渡淮河南撤时。荣誉团和自卫大队伤亡近60人。(2)1939年11月4日,日军第三次攻占凤台县城。日军侵占凤台城时间仅为一天,当天下午撤走时,抓走了国民党联保主任王干卿父子,杀害于董岗的河口,抛尸于淮河中,亡2人。(3)在1940年5月21日,日军进攻凤台县城及“三里沟大屠杀”一场战斗中,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进驻一个连队的兵力,抵御日军6个小时,由于寡不敌众,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一个连队的兵力便向桂集撤去。这次战斗国民党官兵伤亡20人之多。

2、直接伤亡人员性别比例 直接人员伤亡中,男性218人,占全县抗战期间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71.1%,妇女伤亡74人,占全县抗战期间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24%,儿童伤亡16人,占全县抗战期间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5.2%。不明576人,据调查绝大部分是男性。由此可见,男性伤亡明显高于女性及儿童。男性当时是主要劳动力,抗战期间总是走在最前面;军队也基本上全是男性。

3、直接伤亡人员地理分布 直接人员伤亡中,日军占领凤台县城前后,对凤台县3次空袭,1次三里沟大屠杀,2次战争烧杀等,都发生在县城及周边乡镇、沿水路、陆路的集镇、乡村。所以凤台县直接人员伤亡大都是县城及周边乡镇、沿水路、陆路的集镇、乡村。因为,这些地方大多战略地位较重要或交通便利,给日军侵略造成极大方便,成为人员伤亡较多的地理因素。如县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水、陆交通便利。为日军及其物资进出凤台提供便利,故日军屡屡施暴。

4、直接伤亡时间分布 抗战初期(1938-1940年),日军进行了野蛮轰炸、烧杀、“扫荡” ,造成平民伤亡较多。抗战期间,全县直接伤亡884人,1938、1939、1940年分别为746、2、115人。1940年至1943年,日军直接杀害人员有所减少,主要是掠夺财产。抗战未期(1944-1945年),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加之抗日力量的逐渐增长,凤台县的人员伤亡大为减少。由此可见,抗战期间凤台县人员直接伤亡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特点,和日军侵略的重点有一定关系,也和敌我力量对比增减有着重要联系。

5、直接伤亡原因分析 抗战期间,凤台县人口直接伤亡主要有下列原因:(1)日机轰炸。1938年5月8日的飞机轰炸造成直接伤亡人数最多,当日军飞机轰炸开始时,县城及周边居民大批涌到淮河岸边,准备渡河逃往淮河南岸,被日军3架沿水路轰炸的飞机炸死炸伤600多人;占抗战期间全县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71.3%。(2)日伪屠杀迫害。1940年5月,日军进攻凤台,尤其是日军“三里沟大屠杀”造成直接人口伤亡94人(含国民党部队人员伤亡),伤残人口18人(含国民党部队人员伤亡),失踪村民3人。占抗战期间全县直接人口伤亡总数的13%。日军轰炸、烧杀等直接屠杀是造成平民伤亡的主要原因,日伪顽相互勾结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而军队伤亡主要是与日军作战所造成的牺牲。

(二)间接人口伤亡

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间接人口伤亡表

抗战时期凤台县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报告(图2)抗战时期凤台县 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报告(图3)类别年代

被俘捕

灾民

劳工

共计

不明

不明

不明

1938

1




2600

1600

1200


1




5402

1939














1940





93

43







136

1941














1942

1












1

1943














1944














1945














小计

2




2693

1643

1200


1




5539

由上表可以看出,抗战期间,凤台县被俘捕2人,灾民5536人,劳工1人,共计5539人。

1、被俘捕人员间接伤亡

(1)1938年6月2日,30多日军到顾桥抢粮食、鸡、猪等,他们抓到国民党乡丁吴学海,在其身上搜查到1颗子弹,日军当即把吴学海绑在柱子上活活烧死。

(2)1942年冬,日军到孤山一带“扫荡”,在陈郢子抓到了国民党凤台县政府的谍报员王某,并将他带到“洪部”,严刑逼供,王至死不说,日军残忍地将其杀害。抗战期间凤台县被俘捕人员被日军杀死2人。

2、劳工人员间接伤亡

1938年6月3日,第二次侵占凤台县城。20多天后,日军撤走时抓了一些大山镇的村民,给他们挑抢来的东西往淮河南岸送,临上船时,吴乐德故意走在后面没有上日军的船,想往回跑,被日军发现,打死在河边。抗战期间凤台县劳工人员死亡1人。

3、灾民间接人口伤亡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凤台县大批灾民的出现是在1938年。1938年春,日军轰炸凤台县飞机场后,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大部分工商业者份份外逃。而大批灾民的形成是在1938年5月8日以后,日军用飞机轰炸县城及沿路的8个乡镇,日军紧接着在1938年6月3日侵占凤台县城,当晚烧毁了凤台县城居民的几乎所有的财产。随即,由于日军“三光政策”,社会动荡不安,灾疫连绵不断,百姓纷纷逃难。据统计, 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接人口伤亡5539人,灾民达5536人[27]。尤其是县城居民及周边乡镇、沿路乡镇的村民纷纷外出逃难,流落他乡。大批灾民或病死或饿死或逃难死,造成抗战期全县灾民间接人口伤亡严重,有的甚至无法统计,因为战争期间人员流动很频繁,而死人也司空见惯,有很多死亡的难民,不知其姓名,有的甚至连收尸的都没有,更不用说统计具体数字和姓名了。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各乡镇,特别城关周边乡镇及沿路乡镇各村都有失踪人员,有的是全家无踪影,现在所统计数字也只能是有记载、有印象的一部分。

(2)抗战期凤台县人口锐减。在查阅资料中,从《凤台县志》中查到凤台县抗战前后的户数和人口数如下表:

凤台县1919年至1947年户数人口表[28]


时间(年)

户数

人口数

1919

33578

238405

1927

65617

465886

1934

76477

528336

1940

78118

548399

1947

55250

41937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919年至1934年,这15年,凤台县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527人,而1934年至1940年,这6年时间,凤台县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343人,增幅每年平均减少5183人;然而,从1940年至1947年,这7年间,人口绝对数反而减少129022人,平均每年减少18432人,人口锐减惊人。当然,这不排除与当年的自然灾害、瘟疫、医疗卫生事业落后有关,但与日军入侵凤台县,发动了炮火连天的战争,确有很大关系。从1938年春至1945年8月,日军对凤台县的侵略所造成了巨大的的人员伤亡、失踪及灾民死亡是凤台县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由于日军的侵入,人们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再加上暗杀等,人们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常年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加之人们的财产基本被日军烧、抢光了,人们过道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人口增长的条件受到限制,以至出现了人口锐减的现象。据凤台县城关镇志记载,抗战期间,仅凤台县城区人口锐减一半,由抗战前的9980人,减少到5000人。

五、抗战时期凤台县社会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不仅给凤台县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生命牺牲,而且给凤台县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对凤台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凤台县在财产损失方面,据可考数字统计,经过一定估算,若折算成1938年6月价格,共计50920.96万元(法币)[29],其中社会财产直接损失3817.4万元,社会财产间接损失11318.5万元,居民财产直接损失35785.06万元。[30]

(一)凤台县社会财产直接损失情况

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社会财产直接损失统计表


时间

事件

损失方面

损失价值(万元)

1938年5月8日

轰炸县城及8个乡

工业方面

45.3

1938年5月8日

轰炸县城及8个乡

农业方面

2810.1

1938年5月8日

轰炸县城及8个乡

商业方面

71.4

1938年6月3日

轰炸县城及8个乡

交通方面

720.6

1938年6月3日

抢占

国民政府物品

110

1940年5月21日

攻县城.三里沟屠杀

农业方面

30(总计3787.4)


1、工业 工业方面直接损失45.3万元,占抗战期间凤台县社会财产直接损失的1.2%。主要损失以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主。1938年5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炸毁了县城及集镇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及手工业作坊30多家。[31]

2、农业 农业方面损失以粮食、树木、牧业、渔业、草料等为主,损失2840万元,占抗战期间凤台县社会财产直接损失的75%。[32]

3、交通 交通方面损失以30多只运输船及3座大桥及城乡道路的损毁,直接损失720.6万元,占抗战期间凤台县社会财产直接损失的19%。1938年5月8日,日军6架飞机轰炸凤台县城及周边乡镇,炸毁城乡道路13条及3座大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0多万元。其中一座是投资1300多两黄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杨村大桥,已属凤台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33]

4、商业 商业方面损失主要是炸毁粮行2家及炸毁城区商店50间,直接损失71.4万元,占抗战期间凤台县社会财产直接损失的1.8%。1938年5月8日,日军炸毁县城10多条古老的街道,损失14.4万元。炸毁粮行2家,直接损失粮食3万公斤,直接损失12万元。炸毁城区商店50间,直接损失45.3万元。[34]

5、其他 抢占国民政府办公场所、生活用品等损失价值110万元,占抗战期间凤台县社会财产直接损失的1.8%。日军在1938年至1945年8月15日侵占凤台县城,抢占凤台县国民政府的办公室、生活用品等物品,直接损失110多万元。[35]

(二)凤台县社会财产间接损失情况

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社会间接财产损失统计表


时间

地点

事件

损失项目

价值(万元)

合计(万元)

1938年春

飞机场耕地

轰炸

农业

0.3


1088.4

1938年5月8日,6月3日,9月2日

县城及

13个乡镇

轰炸

进攻

工业

16.1

交通

660

商业

406


1939年11月4日


县城及周边乡镇


进攻县城

工业

15.3


1624.3

农业

493

交通

810

商业

306


1940年5月21日


县城及三里沟


进攻县城

工业

11.9


1501.9

农业

676

交通

640

商业

204


1941年至1945年8月


凤台县


日军占领

工业

31.2


7104.2

农业

3073

交通

3004

商业

996

总 计




11318.8

11318.8


从1938年春,日军飞机轰炸凤台县飞机场后,一些地方绅士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大批工商业者纷纷外逃;尤其是1938年5月8日,日军轰炸凤台县城及周边8个乡镇后,造成凤台县商店关门,学校停办,物价飞涨,市场萧条,粮食产量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凤台县社会财产间接损失惨重。据可考资料及调查汇总统计,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社会财产间接损失11318.8万元[36]。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四个方面。

1、工业方面间接损失情况 因凤台县是农业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并不发达,当时只有加工业和手工业。但由于日军侵略,造成交通隔断,导致凤台县加工业与手工业,因原料缺乏与行销无路,而关门停工。据统计,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略造成凤台县工业社会财产间接损失80.5万元,占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社会财产间接损失的0.7%。[37]

2、农业方面间接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凤台县属于半沦陷地区,县城及周边乡镇、沿路乡镇,由于日军不断进村轰炸和扫荡,造成大部分农民逃离避难,这部分农民白天到非沦陷区避难,晚上才敢回家,整天过着早出晚归,提心吊胆的日子,生活及不正常,以至于沦陷区农田无法耕种,粮食产量逐年下降,造成农业间接损失4242万元,占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社会财产间接损失的37.5%。[38]

3、交通方面间接损失情况 凤台县滨临淮河,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抗战前,经贸发达。但由于日军的侵入,炸毁凤台县13条城乡道路及3座大桥,造成水路、陆路交通受损严重,以至于货物的运输成本增加了几百倍。在交通方面造成间接损失5114万元,占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社会财产间接损失的45.2%。[39]

4、商业方面间接损失情况 抗战前,凤台县经贸发达,生意兴隆,市场繁荣。日军侵占凤台县城后,就与汪伪政府勾结,他们在交通要道,均设有岗哨,对过往商贩敲诈勒索,巧取豪夺。他们在硖山口设交易所,低价收购黄豆、豆油、铜板、银元等物品,把日制香烟、盘纸及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卖给凤台百姓,还在山口设立煤油行、盐行、牛皮行等,实行经济掠夺,造成凤台县地方经济日见衰败,凤台县的商业,再加上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受到打击最大。造成商业间接损失1912万元,占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社会财产间接损失16.9%。[40]

(三)凤台县居民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前,凤台县农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生,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大豆、芝麻等,农民还养殖牛、猪、羊、鸡、鸭等家禽。农民生活安定,民风淳朴。凤台县城当时有油坊、酱园作坊、丝织坊、手工烟厂、日杂百货、金、银、铜、铁、锡业作坊、食品加工业、盐业、酒店、茶楼、旅社等30种行业,遍及凤台县城,生意兴盛,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日军疯狂的烧杀抢掠,造成抗战期间,凤台县居民财产损失1037.016万元。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居民财产损失主要包括土地、房屋、树木、禽畜、粮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船等几个方面。[41]

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居民财产损失统计表


时间

地点

日军损坏方式

损失价值(万元)

1938年5月8日

县城及13个乡镇

轰炸

269.258


1938年6月3日

县城

轰炸、烧杀

1939年11月4日

县城

进攻

115.435

1940年5月21日

县城及三里沟

进攻烧杀

166.447

1941年-1945年8月

县城及13个乡镇

占领

485.876

合计



1037.016


1、居民土地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凤台县属于半沦陷地区,县城及周边乡镇、沿路乡镇,由于日军轰炸、扫荡、行军等,造成农民土地损失13.68万亩,价值410.4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39.6%。[42]

2、居民房屋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居民房屋财产损失6339间,价值19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1.8%。尤其是1938年6月3日,日军侵占了凤台城,日军进城的当晚四处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街小巷几乎全被烧光,仅中山街就烧掉房屋2500多间;城区居民住宅共损失5250间。1940年5月21日,日军发动三里沟大屠杀,放火烧掉了全村房屋500多间及居民家中的财物。[43]

3、居民树木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树木财产损失8522棵,价值1.7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0.2%。树木损失主要是由于日军轰炸及其修筑工事所用。[44]

4、居民禽畜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禽畜财产损失28102混合头,价值28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2.7%。[45]

5、居民粮食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居民粮食财产损失11190万斤[46],价值559.5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54%。1938年6月3日,日军第一次侵犯凤台时倾城之财物被日军一把火就烧了个精光,仅粮食损失就多达数千万斤。尤其是1938年5月8日日军轰炸,不仅炸毁县城及沿路居民家中粮食,而且导致当年成熟的夏粮没能收,秋季庄稼未能种上,粮食损失达3000多万斤[47]。因为赶上麦子收割时节,遍地跑反的群众慌不择路,所过之处庄稼被踏平、牛羊牲畜和各种丢弃的物品随处可见,又加上未能及时收割,绝大部分庄稼烂在地里,秋季庄稼也未能种上。

6、居民服饰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居民服饰财产损失12万件,价值12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1.2%。这些损失主要是日军轰炸、烧杀造成的。[48]

7、居民生产工具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居民生产工具财产损失2.1825万件,价值3.06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0.3%。[49]

8、居民生活用品财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居民生活用品财产损失26.9492万件,价值13.5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1.3%。[50]

9、居民渔船渡船等固定资产损失情况 抗战期间,全县居民渔船渡船等固定资产财产损失170多只,价值0.4万元,占凤台县抗战期间居民财产损失的0.03%。[51]

(四)财产损失分析

1、结构特点 抗战期间,凤台农业、交通、房屋、土地等损失较重,这主要是日军轰炸、烧杀造成的。

2、时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财产损失时间主要是在1938年、1939年、1940年三年。其原因是日军轰炸、烧杀及其占领期间的巧取豪夺。

(五)严重后果

抗战期间凤台县财产损失主要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屋、粮食等基本生活保障财产损失占凤台县1938年至1945年居民财产损失的 90.7%。由于基本生活保障的缺失,造成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生活没有着落,过着动荡不安的日子。尤其是县城居民及周边乡镇、沿路乡镇的居民份份外出逃难,流落他乡。大批灾民或病死或饿死或逃难死,造成抗战期全县灾民间接人口伤亡严重。侥幸活着的人们身体、心灵上也深深烙下日军残暴的痕迹,半夜三更会被噩梦惊醒。被日军炸毁、烧毁、抢走的财产也需要很长时间休养生息才能恢复生产。

六、结论

凤台县在抗战时期属半沦陷区,县城及周边地区受损最为严重,公路沿线次之,而远离县城的乡镇(非沦陷区),除了1938年5月初因逃难而使小麦等夏粮没有能及时收割而烂在地里和随后的匪患造成的损失外,较县城及邻近区域受损为轻。 从1938年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凤台县共遭受日军3次空袭,1次三里沟大屠杀,2次战争烧杀等毁灭性的破坏,县城及周边乡镇、公路水路沿线居民的房屋被烧毁、粮食被抢、妇女被奸淫、牛猪羊鸡等被抢走、田地被破坏、人口被杀害。日军对凤台县的侵略造成了巨大的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汇总统计:凤台县共伤亡6423人,其中遭杀害(含国民党军队战死人员)884人。遭日军强奸、轮奸的妇女、幼女100多人,奸后自杀的20多人。日本侵略军给凤台县带来了巨大灾难。它不仅给凤台县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生命牺牲,而且给凤台县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对凤台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凤台县在财产损失方面,据可考数字统计,共计50920.96万元,其中社会财产直接损失3817.4万元,社会财产间接损失11318.5万元,凤台县居民财产直接损失35785.06万元,后两项损失合计是凤台县社会财产直接损失的12倍之多。由于战争的灾难,造成凤台县人口锐减,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秩序紊乱、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商店关门,学校停办,工商业大为萧条,同时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民不聊生。被日军炸毁、烧毁、抢走的社会财产、居民财产也需要很长时间休养生息才能恢复生产,使凤台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①] 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凤台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8月第1版,第221页。

[②] 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凤台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8月第1版,第43页。

[③] 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凤台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8月第1版,第81页。

[④]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⑤]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⑥] 顾桥镇调查统计数字。

[⑦] 古店乡、丁集乡调查统计数字。

[⑧] 城关镇调查统计数字。

[⑨]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经济调查研究室:《善后救济》第一卷第一期,1946年4月,安徽省档案馆,JXW369。

[⑩] 大山镇调查材料。

[11] 城关镇调查材料。

[12]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9页。

[13]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79~83页。

[14]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9~10页。

[15] 古店乡、丁集乡调查材料。

[16] 城关镇调查材料。

[17]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10页。

[18]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11页。

[19]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13页。

[20]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21]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22]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25~26页。

[23]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24]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25]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26]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27]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28] 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凤台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8月第1版,第89页。

[29]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0]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1]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2]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3]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4]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5]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6]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7]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8]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39]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0] 中共凤台县委党史办公室等编:《淮上风云》,2005年,第10~11页。

[41]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2]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3]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4]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5]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6]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7]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8]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49]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50] 本次调查汇总数字。



(苏中凤)